学术交流

学者讲学
学术会议
重要通知 更多>>

喜迎六十华诞 共享学术盛宴

发布时间:2015-12-07 访问次数:

在喜迎六十华诞之际,全校师生共享了一系列学术盛宴。在此期间,人文社科基地外国语文研究中心先后邀请姜望琪教授和王克非教授举行专题学术讲座,为母校庆典锦上添花。
2010年4月28日下午3点,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姜望琪教授做题为“语用学与认知语言学”的讲座。讲座由外国语文研究中心认知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寅教授主持。
姜望琪教授从历史回顾、理论梳理和实例论证三个方面逐步论述了语用学及其与认知语言学的关系,并反复强调两者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基本相同的问题。讲座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史前期,即早期语用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关系。姜教授首先回顾了Lakoff(1971,1972,1975)等人在不同阶段的相关研究,并举例说明由Lakoff等发展起来的认知语言学与语用学联系最为紧密,同宗同源。二、认知语用学。姜教授简单梳理了“认知语用学”这一概念的发展及相应观点,重点指出Sperber & Wilson(1986)的关联理论中概念模糊不清等问题,并给“认知”和“交际”给出了新的定义。整个理论回顾、梳理、修补都是娓娓道来,却更能体现出讲座者本人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三、实例分析。通过一系列具体实例的讲述和分析来论证了认知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解释力。姜教授以趣味横生的语言和学者的激情使在场所有师生享用了一顿丰盛的语用认知的大餐,也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同时,姜教授还强调,西方语言学界所倡导的一些观点和理论,在我国已早有论述,其理论根基在中国。这与王寅教授曾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的一贯观点(中西并蓄)不谋而合,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报告结束后,王寅教授指出姜教授对国内认知语用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姜教授基于实例的研究方法更值得广大学者学习。随后,廖巧云教授、项成东教授和赵彦春教授分别谈了聆听感言,并表达了对姜教授治学精神的倾慕之情。
2010年5月1日上午10点,北京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所副所长、《外语教学与研究》主编、博士生导师王克非教授做题为“语言比较与翻译研究——基于语料库的考察”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外国语文研究中心翻译研究所所长廖七一教授主持。讲座伊始,廖七一教授对王克非教授的两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做了简单介绍,并高度评价王教授对国内翻译学研究做出的重要贡献。
王克非教授的讲座从语言的比较说起,将双语语料库跟语言的比较研究和翻译教学三者紧密相连,并结合自身在外语教学与研究方面的丰富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大量的实例科学地论证了语料库对语言对比研究的重要性。讲座包括四个部分:一、语言比较概说。王教授首先从最基本的概念梳理开始,介绍了语言比较研究中的一些概念、研究视角和内容,重点强调了语言比较研究的重要性。二、双语语料库及相关研究。关于双语语料库,王教授主要介绍了北外2000多万字/词的“通用汉英对应语料库”(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双语平行语料库)可开展语言对比、翻译转换、翻译教学,以及双语词典编纂等研究。王教授紧接着以英汉语中的被动句式为例,通过具体的实证数据指出了语言比较与翻译转换应注意的相应问题。三、双语比较与翻译教学。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译者既需要双语能力又需要转换能力。通过展示大量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实例调查,王教授进一步论证了语言比较研究与翻译教学的互动作用。最后,王教授介绍了翻译中的显化现象及其发生的原因。关于显化,是指译者对于原文进行解译过程可能会导致译文本比原文本冗长,这一冗长现象可能是由于意译中提高了衔接的外显和程度造成的。而显化现象的产生有语言、社会、译者、文本诸因素的共同作用。整场报告逻辑严密、深入浅出,语言风趣幽默,显示了王教授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广阔的学术视野,在座师生无不深受启发。
王克非教授早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师从当代著名语言学家许国璋教授。此次讲座王教授让我们领略了学术的极大魅力,他所做的大量翔实的语料库调查和研究使在座师生无不为之折服。最后,王寅教授做了精彩点评,高度评价了王克非教授严谨的治学方法,特别强调语料库对现代语言研究的特殊重要性。讲座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2008级研究生 马应聪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