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学者讲学
学术会议
重要通知 更多>>

香港理工大学朱志瑜教授来访

发布时间:2015-12-07 访问次数:

5月3日下午,应我校外国语文研究中心的邀请,香港理工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朱志瑜教授莅临我校,为全校师生展开为期三天的讲学。


朱志瑜教授是国内翻译研究学界的知名学者,现任教于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香港理工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1999年获得STEPHEN C. SOONG 翻译研究奖(获奖论文:’Literary’ vs ’Literal’: the Theories of Chinese Sutra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Quarterly)。目前主要研究项目包括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史、翻译类型学等,著述十分丰富。发表主要译著有《一个冬天的童话》(遇罗锦著)、《顾城诗选》(顾城著)的英译。近期著作有《中国佛籍译论选辑评注》(清华大学出版社)。

5月4日下午,朱志瑜教授在宏文楼国际报告厅为全校师生做了一场题为《翻译研究浅说》的讲座,讲座由外国语文研究中心翻译研究所杨全红教授主持。朱教授主要从翻译是什么、翻译什么、怎样翻译、为谁翻译、为什么翻译这五个方面向听众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翻译研究中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朱教授谈及了多种不同的翻译定义、翻译活动的分类、翻译的意义观、直译与意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的策略等等。朱教授指出,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译意,同时需要考虑到使用者以及使用的时间。朱教授还向同学们系统地介绍了翻译的四种功能:相互交流;传递文化;学习外语以及个人爱好。他认为译者应该根据翻译的不同功能而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如当翻译是作为交际工具时,一般采用的是读者取向策略,而当翻译是为文化传递服务时,原文取向策略则更应该被采用。

5月5日下午,朱志瑜教授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为我校研究生及青年教师带来了另一场题为《翻译研究——从传统到后现代》的学术报告。讲座由外国语文研究中心翻译研究所所长廖七一教授主持。朱教授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翻译的定义、描写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后现代翻译研究。朱教授主要就描写翻译研究中的“位移(shifts)”和“规范(norms)”两个概念作了详细讲解。其间谈到了翻译研究的重心从源语转向目标语、从语言转向文化的两次转移,提到了“规范”的两点内涵——文化性和历史性,也讲到了Toury对于“规范”的定义,并引用了金刚经的翻译“半十三比丘百”、清末明初小说以及早期格律体诗歌对“规范”的变化向听众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同时,朱教授还涉及了后现代的翻译研究中的两个矛盾,即后现代与现代的矛盾和后现代与经验主义的矛盾。最后在与教师和同学们的交流答疑过程中,朱教授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耐心细致地对每一个问题都做了详尽的解答。

5月6日晚上,朱志瑜教授、谢天振教授一起参加了外国语文研究中心在宏文楼第四会议室举行的翻译座谈会。座谈会由廖七一教授主持。会上,同学们纷纷就中国译论研究的新领域、翻译理论的研究方法、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以及在香港从事翻译理论研究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问题向两位学者请教。两位学者都逐一进行解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还给了同学们一些关于翻译理论学习与研究的建议。整个座谈会持续了近2个小时,讨论的题材广泛,内容深入,对同学们很具有启发性。朱教授与谢教授严谨的治学,渊博的学识,对学术孜孜不倦的夙求,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尊敬。
此次朱志瑜教授一系列的讲学活动受到了广大同学以及教师的热烈欢迎,同学们普遍反映从中受益匪浅。其间,费小平教授、杨全红教授、赵彦春教授、陈历明教授、胡安江博士以及王祖华老师等参加了相关活动。

(川外2008级研究生 吴飞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