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学者讲学
学术会议
重要通知 更多>>

外国语文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庆祝活动之“学术周”第二场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15-12-07 访问次数:
廖七一教授应邀作“《新青年》与现代翻译叙述”讲座
2012年5月8日19时,博文楼六楼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外国语文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庆祝活动之“学术周”第二场学术讲座“《新青年》与现代翻译叙述”如期举行,主讲人为我国著名学者、外国语文研究中心翻译研究所所长廖七一教授。科研处副处长费小平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开始时,主持人费小平教授首先说,他为能主持此次讲座感到荣幸,原因不仅是讲座本身,更多的是讲座人的人格魅力,因为廖教授学问好,成果丰,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堪称楷模,我辈难以企及。廖教授是一个高尚的人,是一个行事低调的人,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我辈“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廖七一教授的讲座由5部分组成:(1)《新青年》与翻译,(2)翻译的外部诗学,(3)翻译的内部诗学,(4)文学翻译经典的建构,(5)结语。廖教授以为,正是《新青年》有关翻译本质、功能、策略和语言形式的论争,《新青年》同人在批判晚清翻译传统的基础上而进行的文学翻译实践,以及一校一刊的主导意识形态等,营造和构建起现代翻译叙述空间。其意义在于:在短短的五、六年间,《新青年》开风气之先,引领了文学翻译的时代风潮,完成了从晚清翻译传统向现代翻译规范的转型。规范是一种历史话语建构,《新青年》同人借助西方科学民主思想、成功地掌握了由体制支持的主流意识形态而使得新的翻译时尚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并且,《新青年》同人坚持的名著意识、以文本对照为基础的忠实观,以及语言表达的白话化,至今仍是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批评的主要参照。
廖教授的钩沉与分析,不仅给受众以新知,更撩拨起大家对相关研究要一探究竟之兴趣。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与廖教授进行交流。有同学问:“您现在这么功成名就,大学时都是怎么训练的?”同学问得直接,廖教授回答得也干脆:“我当时做得并不好,至今也没多大成就。今天更多地要看年轻人的成就。”有同学又问:“廖教授,您一周看多少本书?”廖教授回答道:“不好说,只是如今我们的人生走到这个地步,读书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了。”廖教授朴实而幽默的回答赢得在场同学和老师的阵阵掌声。
问答环节之后,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晏红博士对讲座进行了点评。他说,讲座视野独特,材料丰富,高屋建瓴,学术意义重大,自己从中学到不少。晏博士还指出,廖教授的讲座内容不仅属于翻译研究,也属于正宗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他还就“五四”期间人们对翻译“忠实观”的理解与廖教授展开了现场交流。
最后,费小平教授呼吁在场同学认真学习讲座内容,争取从中捕捉到更多的学术前沿议题,并提醒大家因此关注以下问题:(1)翻译研究中的历史学意识,(2)“翻译”话语的建构,(3)晚清到“五四”到民国时期的翻译,(4)《新青年》后期的翻译,(5)Hermans的译论。
科研处副处长费小平教授主持讲座
廖七一教授讲座中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