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学者讲学
学术会议
重要通知 更多>>

第一届“外国语文讲坛”

发布时间:2015-12-07 访问次数:

为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更好地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外国语文研究中心面对全校师生开办“外国语文讲坛”系列学术讲座。“外国语文讲坛”从今年三月开始,每两周开办一次讲座。

* 第一讲 赵 淳: “文化研究中身体话语的背后”

外国语文讲坛第一届第一讲由赵淳教授于3月21号在川外综合楼4楼多功能教室为全体研究生举办题为“文化研究中身体话语的背后”的讲座。讲座从实在感诉求、认知切入口、唯一反击点等三个方面追问当今文化研究中身体话语得以盛行的深层动因,并对隐含在文化研究中身体这一似乎理所当然的起点背后的支撑进行解构,希望以此对我们正确读解西方文化研究理论并将其有益的成果引入中国新文化建构中有所裨益。

* 第二讲 侯国金:“学点语用有用;体现语用精神”

3月29日,侯国金教授在综合楼学术报告厅面向举办了“学点语用有用;体现语用精神”的讲座。侯教授用他地道的英语、丰富的肢体语言和幽默的讲课方式吸引了在座的师生,逻辑清晰地讲述了语用的定义、语用精神以及语用在语言交际中的功用。听众积极参与,与侯教授进行良好的互动。

* 第三讲 廖七一 “2006年翻译研究趋势”

4月17日下午三点廖七一教授在中心学术报告厅面对全院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做了题为“2006年翻译研究趋势”的讲座。
廖教授首先从以下三个方面梳理了2005年翻译研究的发展状况:第一是翻译研究教学与研究机构的设立,第二是翻译学科研课题与规划的引导,第三是重要学术活动与研究成果,并得出重要结论。其次,廖教授从2005年翻译研究的主要成果与创新上探讨了翻译研究的新趋势。最后,他提出了翻译研究这个学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廖教授总结了翻译研究的前沿动向,展示了翻译研究的发展状况。为研究生,尤其是翻译方向的研究生学习乃至选题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 第四讲 董洪川 “T•S•艾略特与经典”

5月10号下午三点半董洪川教授在科研大楼三楼中心学术报告厅面向部分研究生以及青年教师做了题为“T•S•艾略特与‘经典’”的讲座。

讲座的主要内容如下:T.S.艾略特是西方“经典”研究的先驱,对“经典”研究作出了较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一、系统论述了“经典”的深刻内涵;二、通过重新阐释“传统”而明确“经典”的当代性;三、通过批评“经典”对西方“经典”序列进行了解构与重构。
* 第五讲 张涛 “美国与重庆交往的开端: ———— 19世纪末的美国传教士与重庆”

5月22号张涛教授在中心学术报告厅面向研究生与青年教师开展了题为“美国与重庆交往的开端:19世纪末的美国传教士与重庆”的学术报告。讲座的主要内容如下:

美国传教士最早于1882年抵达重庆。在此后近20年内,传教士是美国与重庆直接交往的唯一纽带。传教士目睹甚至参与了19世纪末重庆的社会变迁,在美国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文字,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塑造了美国最早的重庆形象。与此同时,传教士也暴露了他们固有的文化偏见。美国传教士在渝的早期活动不仅具有宗教意义,它还标志着重庆与美国文化互动关系的开始,重庆因此而成为了中美文化交往的有机组成部分。

* 第六讲 赵彦春“从本质到本体 ——人类文化的同质性”的讲座

2007年6月7日下午三点半,外国语文研究中心赵彦春教授在科研楼三楼学术报告厅做了题为“从本质到本体——人类文化的同质性”的讲座。赵教授深刻分析了本质、本体、客观主义等概念的原初涵义,并从处于相近时代的中西哲学巨人们的比较中(老子与赫拉克利特,庄子与亚里士多德等)总结出中西文化中具同质性之处。赵教授认为后哲学时代是颠覆本质、瓦解本质的时代,而非本质主义思想弥漫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而实际上后哲学对“本质”的瓦解是无奈的。赵教授以语言学为例论述了大言与小言的同质同构,认为本质存在于语言且必然存在于语言。讲座结束后,赵教授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与同学们进行了更深入的交流。

* 第七讲 杨全红: “翻译考证举例”

2007年6月21日下午四点,翻译研究所杨全红教授在川外科研大楼三楼学术报告厅为研究生及青年教师做了 “翻译考证举例”的学术讲座。考证,也说考据、考订,指的是“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作为一种治学方法,考证的功能甚多,古人曾以之治经学、语言文字学、目录学、版本学、金石学……不过用途最广的还是历史研究。近些年来,我国的翻译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其中,(中外)翻译史的研究尤其引人瞩目,成果颇丰,文章不论,仅专著与编著即有二、三十册之多。不过,据杨教授讲有关翻译史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之一是史实常有不确甚至错误,亟待考证。以佛教翻译大家玄奘为例,需要澄清或考订的事项就有一大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