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学者讲学
学术会议
重要通知 更多>>

第二届“外国语文讲坛”(08.3-6)综述

发布时间:2015-12-07 访问次数:

第二届“外国语文讲坛”

为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外国语文研究中心从2008年3月起继续面对全校师生开办“外国语文讲坛”系列学术讲座。

第一讲 王寅:“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体验性概念化对《枫桥夜泊》40篇英译的解释力”
第二届“外国语文讲坛”系列讲座于2008年3月13日下午3点在我校宏文楼国际报告厅开幕。首场讲座由王寅讲授主讲。王教授以《枫桥夜泊》40篇英译为例,运用“体验性概念化”这一全新语义观做了详细解读,充分说明了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解释力。王寅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内容丰富,让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

第二讲 廖七一:“翻译研究结构与模式”
“外国语文讲坛”第二讲于3月27日下午3点在图书馆四楼学术报告厅举行。廖七一教授围绕“翻译研究结构与模式”这个题目,从“前学科、跨学科、到去(泛)学科”,“翻译研究的学科结构”,“研究范式的演进”,“研究模式与研究方法”等四个方面对当代翻译研究的结构与模式进行了生动详细的介绍。我中心赵彦春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董洪川主任、王寅教授和傅晓薇教授及百余名学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第三讲 侯国金:“学做英语诗人”
4月24日下午,2008年“外国语文讲坛”系列讲座第三讲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主讲人,我中心外国语言研究所侯国金教授就“学做英语诗人”的话题和百余名师生进行了交流。在讲座中,侯教授首先通过比较诗歌和散文的不同引出诗歌的定义和特质,接着详细介绍了几首著名的具像诗,随后重点介绍了诗歌欣赏与创作的技术层面的一些知识。侯教授还就如何提高诗歌写作能力给了一些非常好的建议,并为大家推荐了几位英美重要诗人。本次讲座生动有趣,互动频繁,极大地调动了在场听众的积极性。

第四讲 罗小云:“文化帝国主义与美国西部片”
第二届“外国语文讲坛”第四讲于5月8日下午3点在科研大楼三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主讲人,我中心英美文学研究所罗小云教授围绕“文化帝国主义与美国西部片”这个题目,对文化帝国主义的内涵,美国西部片如何体现文化帝国主义等进行了生动、详细、具体的介绍。百余名教师和学生聆听了此次讲座。罗教授的精彩讲解、精心制作的幻灯片深深地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

第五讲 廖巧云:“修辞研究的新进路:相邻关系下的‘夸张’”
5月15日下午,第二届“外国语文讲坛”第五讲在学校图书馆四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主讲人廖巧云教授是中心兼职研究员,河南大学博士后,同时身兼川外研究生部副主任、高翻学院副院长。在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中,廖教授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其论证严密,富有知识性与启发性的讲座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每一位师生。我中心赵彦春教授主持并聆听了本次讲座。

第六讲 赵彦春:“构式语法始末”
6月5日下午三点,第二届“外国语文讲坛”第六讲在图书馆四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主讲人赵彦春教授是我中心外国语言研究所所长。赵教授的讲座题目是“构式语法始末”,内容主要是对方兴未艾的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简称CG)进行证伪。赵教授指出,构式语法瓦解了语言的本质特征,即层级性、离散性、递归性,并认为构式语法因为将结构、语义和语用混为一谈,本身也存在明显的悖论。在讲座进行中,不断有听众提出问题或提出不同的看法。赵教授表示非常欢迎,并且谦虚地和他们讨论。整场讲座将报告和讨论融为一体,体现了浓厚的学术气氛。

第七讲 傅晓微:“基督教原罪观性恶论与儒家性善论――汶川大地震反思”
第二届“外国语文讲坛”第七讲于2008年6月19日下午3点在科研大楼三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主讲人是中心科研流动站研究员傅晓微教授,讲座题目是“基督教原罪观与儒家性善论――汶川大地震反思”。傅教授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详细地分析了基督教的原罪观性恶论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性善论的差异。她指出,在基督教的教义里,除了耶稣基督,任何人都是生来败坏的,因而无可避免地要犯罪,行善只是对上帝尽责。而中国先秦儒家伦理始终将人的“自成”、“自道”放在核心位置,高扬“为仁由己”的道德主体性。傅教授接着和听众们分享了自己对汶川大地震的一些关于人性的感受,并就最近的“范跑跑事件”发表了独到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