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学者讲学
学术会议
重要通知 更多>>

我校王寅教授应邀在美国克莱蒙研究生大学作讲座

发布时间:2016-06-07 访问次数:

应美国加州克莱蒙研究生大学(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首任院长、世界著名后现代哲学家、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John Cobb教授,以及常务副院长、世界著名后现代哲学家王治河博士的邀请,王寅教授于2016年5月19日下午做了一场题为“建设性后现代哲学(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简称CPM)”的讲座。

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尊美国哲学家“怀特海(Whitehead 1861—1947)为CPM的导师,他的“过程哲学(又叫:有机哲学)”是该院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他深入批判了各种流行了数千年的“实体论”观点,仅认为世界是由实体(包括物质实体、精神实体)构成的,强调所有这些实体都是处于一定的有机关系及发展过程之中的,世界具有动态性、流变性和过程性。王寅教授在讲座中依据此基本原理首先梳理了二千多年以来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等学科之间密切关联的历史,他们之间原本就是人类的一个完整知识体系,只是在现代科学的统摄下被强行分割成了不同的学科,造成了分块知识的不完整性。例如逻辑学中的“命题真值表”,大家都会背,但很多人不知道该表的目的,解决了什么问题。它首先由维特根斯坦于1922年提出,后得到罗素等大力支持,解决了哲学中争论了数百年的“认识论”问题:人类真知既可通过“实证”获得单个命题的意义,也可通过“命题真值表”进行“逻辑演算”来获得复合命题的真假值(即意义),这就是语言哲学中“逻辑实证主义”的核心内容。人类可通过“实证(实践、经验)”和“逻辑(理性、唯理)”两条路径来获得真知,将经验和理性进行了有机的综合。但现实中的逻辑学、哲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却被各自分割成不同的学科,其间的有机联系被割断,因而造成不少人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王教授接着指出20世纪流行了几十年的语言哲学之上述弊端,继续将知识整体进行分割,且将所有哲学研究都归结到语言问题上,企图用人工语言来替代自然语言,大力倡导“科学主义”,割裂了哲学与人文、社会、历史之间的有机联系,这一倾向虽在其后的日常语言学派中有所更正,但依旧坚守“分析”的方法,而忽视“综合”。使得遭受分割之苦的语言哲学陷入了难解的困境。

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前会长钱冠连教授经过多年的思考,慎重提出“中国后语言哲学”,以期能为本世纪全世界的语言哲学研究寻求一条出路。该学会以其为理论旗帜,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体系和方法,将后现代哲学,特别是CPM、体验哲学、第二次启蒙、认知语言学、先秦名学等观点融合进来,以解语哲隔离之困境,将其融入到当前全球哲学社科研究的大潮之中,使得语言哲学这棵20世纪的老树能在21世纪继续生出新芽、鲜花、艳果。

王教授在讲座中着重讲述了一系列如何将CPM与语哲相结合进行研究的策略、方法和例证,引起与会听众的强烈反响,深受启发,这既为西方CPM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思路,也为我国语哲、语言学发展开辟了一个可待开发的新领域。

年已91岁的柯老(中国学者对Prof.John Cobb的尊称)一直在会场上认真聆听,不停地露出慈祥的微笑和满意的赞叹,听到兴致之处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王治河博士,樊美筠博士等学者也对王教授的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且表示有机会将再次邀请王教授前来讲学。与会中外学者随后还进行了讨论,气氛热烈而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