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学者讲学
学术会议
重要通知 更多>>

认知语言学第三十四次专题讲座暨科研沙龙启动仪式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15-12-07 访问次数:
由四川外语学院科研处、外国语文研究中心主办的认知语言学第三十四次专题讲座暨科研沙龙启动仪式于2011年3月24日下午3点在博文楼六楼报告厅成功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了四川外语学院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欧洲文化研究所的刘波教授作题为“法国后现代主义‘知’、‘意’、‘情’”的学术报告,在为全院师生奉上一顿学术盛宴的同时,也为川外科研沙龙的正式启动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次讲座由刘玉梅博士主持,莅临讲座的有王寅、廖巧云、尹丽、赵永峰等多名专家学者以及川外部分青年教师,全场座无虚席。
刘波教授从塞纳河左岸的风暴谈起,徐徐拉开法国后现代主义“知”、“意”、“情” 的帷幕。讲座包括四个部分:刘教授首先探寻了后现代主义中“知”、“意”、“情”问题的由来,总结了现代性的四种类型,指出今日的后现代主义脱胎于现代性,并将现代性引至成熟;然后,他十分详细地为我们梳理了法国后现代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流思想,认为现代主义受法国当代的思想理论革命家和现代语言学之父、结构主义语言学大师索绪尔的启发,从而进入了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涌现了拉康、罗兰·巴特、福柯等一大批独具个性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是他们的思想促成了哲学上的语言论转向;接着,刘教授总结出后现代中主义中 “知”、“意”、“情”的理据和诉求:在“知”上,后现代主义是对理性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反叛,“意”上,追求达到道德的相对主义,犬儒主义,倡导包容、多元的价值观,在“情”上,则提倡快乐主义、自由创造;讲座第四部分是关于法国后现代主义的语言论述,着重列举了法国当代学术“语言学转向”的三大特点、法国后现代语言论述中的“反语言”特点以及法国后现代主义对“语音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和解构主义的策略。刘教授以“后现代主义是未竟的事业”作为结语,得出后现代主义给我们的启示:做学问需要保持必要的张力,达到“会通”的终极目标和为人“知”、“意”、“情”的完满。
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讲座里,刘波教授饱含激情、条理清晰、并幽默风趣地讲述了他在国外访问求学中几次受后现代主义洗礼的趣闻轶事,不时赢得在场师生的赞叹和阵阵掌声。讲座结束后,王寅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语重心长地告诫青年学子们必须明确当今的时代背景和语言研究的学术前沿,踏踏实实、宁心静气地做学问。
最后,四川外语学院科研处处长廖巧云教授宣布科研沙龙正式启动。科研沙龙将由众多专家学者组成,是川外学术资源的宝库,为师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廖教授希望学院的老师和学子们都能充分利用好这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努力开拓一条更为宽广绵延的学术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