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团队

研究人员
前辈学者
专职研究人员
兼职研究人员
重要通知 更多>>

熊沐清

发布时间:2025-04-05 访问次数:

个人简介

熊木清(笔名:熊沐清),博士,四川外国语大学外国语文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文学院博士(文艺学方向),2020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认知诗学研究与理论版图重构”首席专家,《认知诗学》(集刊)执行主编,《当代外语教育》(集刊)执行主编,南京大学《广译》编委。《英语研究》创办人,中国界面研究发起人,国内“叙事教学法”首创者。曾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认知诗学分会理事长;中国逻辑学会应用逻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等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专著、译著和教材多部,策划并主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认知诗学译丛”(2020-2023);策划并主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新世纪英语语言文学界面研究丛书”(2018 ~ 2019);策划并主持重庆大学出版社“认知文化与文学研究译丛”(进行中)。

 

专著译著

[1] 熊木清.2024)《走向认知诗学理论: 扩展与更新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学术论文

[1] 文学史研究的认知路径:认知文学史研究纲要,《英美文学研究论丛》(CSSCI2024

[2] 文学研究的认知延展——广义认知诗学原理与方法,《湘潭大学学报》(CSSCI20223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摘。

[3] 比较认知诗学的理论建构,《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831日。

[4] 爱米丽的心理障碍与福克纳的人格冲突——《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认知空间批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5期。

[5] 外国文学研究的“认知转向”,《英美文学研究论丛》(CSSCI),201912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06期转摘。

[6] “从解释到发现”的认知诗学分析方法——以The Eagle为例,《外语教学与研究》(CSSCI20125月。被全文收入《跨文化对话》(丛刊)(CSSCI)第36辑,三联书店2016年出版。

[7] 认知文学批评的生成与发展——认知文学研究系列之二,《外国语文》(北大核心)20162月。

[8] 文学批评的认知转向——认知文学研究系列之一,《外国语文》(北大核心)201512月。

[9] 文学认知研究的新拓展——《牛津认知文学研究指南》评述,《当代外国文学》(CSSCI201510月。

[10] 论认知诗学分析方法的多维性——以《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一段台词为例,《认知诗学》(AMI2014年第1辑。

[11] 界面研究的涵义、学科意义及认知诗学的界面属性,《外国语文》(北大核心)201310月,获重庆市文化委第十四届重庆市期刊好作品评选一等奖(201411月) 。

[12] “从解释到发现”的认知诗学分析方法——以The Eagle为例,《外语教学与研究》(CSSCI20125月。

[13] 试论诗学象似性的涵义与形式,《外国语文》(北大核心)20126期。

[14] 认知诗学的可能世界理论与《怜悯》的多重主题,《当代外国文学》(CSSCI201110月。

[15] 叙事教学法论纲,《外国语文》(北大核心)201012月。

[16] 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新接面:两本认知诗学著作评述,《外语教学与研究》(CSSCI20087月。

[17] “变形的耶稣”——《儿子与情人》的宗教蕴涵,《外国文学研究》(CSSCI20072月。

[18] 从话语转换与春秋笔法看英、汉叙事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CSSCI20051月。

[19] 从文论写作范式看“失语”,《求索》CSSCI20049月。

[20] 两样摹仿,两面镜子——中西“摹仿”理论比较,《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北大核心)20045月。

[21]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及糅合——劳伦斯叙事的二重性特征,《外国文学研究》(CSSCI20016月。

[22] 论语篇视点,《外语教学与研究》(CSSCI20011月,湖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四等奖。

[23] 话语分析的整合性研究构想,《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AMI20013月,《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4期转摘。

[24] 孤独、绝望的现代人——论奥尼尔《毛猿》的主题,《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北大核心)20016月。

[25] 观念视点与叙事语篇理解,《外语与外语教学》(CSSCI20006月。

[26] 从连贯的条件看几种连贯理论,《外国语》(CSSCI996月,《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995期转摘。

[27] 语篇视点,信息结构与被动语态,《外语与外语教学》(CSSCI19993月。

[28] 比较文学:扩张的危机与危机的超越,《外国文学研究》(CSSCI199911月。

[29] 中国学派:必要·可能·途径,《中国比较文学》CSSCI199811月,1999年收入《湖南新时期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荟萃》,同年被评为湖南省新时期社科成果优秀论文,获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论文一等奖。

[30] 从中西诗歌音乐美比较看汉语新诗,收入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新开拓》,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7月出版,199911月获湘潭市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科研项目

[1]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英美文学界认知诗学研究”(2014),已结题。

[2]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认知诗学研究与理论版图重构”(2020),进行中。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壮志路33号四川外国语大学外国语文研究中心 邮编400031

电子邮件:xiongmuqing2004@126.com

 

图片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