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重要通知 更多>>

简报2014

发布时间:2016-03-18 访问次数:
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四川外国语大学外国语文研究中心
工作简报
2014年度
一、项目动态
二、科研成果
三、学术交流
四、人才培养
五、奖励荣誉
六、报道选登

一、 项目动态(新增部分)
序号
主持人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与类别
1
张 涛
孔子思想传入美国的渊源研究
国家社科一般项目
2
罗小云
美国文学研究
重庆市教委一般项目
二、科研成果
(一)主要著述
序号
作 者
书 名
出版社
1
王 寅
《语言理论与语言教学》
(增补第二版)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语言哲学研究——21世纪中国后语言哲学
沉思录》(上下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
罗小云
《美国文学研究》
重庆出版社
3
廖七一
《翻译研究:从文本、语境到文化建构》
复旦大学出版社
4
侯国金
《侯国金诗萃》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语用学精要:语用能力对阵语用失误》
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二)主要文章
序号
作 者
篇 名
发表刊物
发表时间
1
王 寅
认知翻译研究:理论与方法
《外语与外语教学》
(人大《语言文字学》2014年第7期转载)
2014(2)
指称之争新解读:转喻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4(5)
2
张 涛
孔子入美的初始途径
《孔子研究》
2014(1)
3
杨全红
翻译与守土有责
《上海翻译》
2014(4)
谁在“偏离”与“迷失”?
《当代外语研究》
2014(2)
你知·我知·他知
《翻译论坛》
2014(1)
《谭译录》(12篇)
《英语世界》
2014(1-12)
4
侯国金
构式语法的现状和前景
《英语研究》
2014(1)
语用能力及其发展方案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2)
构式语法到底优在何处
《山东外语教学》
2014(3)
浅论玄奘“秘密故”不翻之翻
《外国语言文学》
2014(2)
词汇语用学的“七属性”
和相应的“七原则”
《现代语言学》
2014(4)
作品名翻译的“关联省力语效原则”
——以Helen Chasin的诗歌
“The Word Plum”为例
《外语与翻译》
2014(4)
5
廖七一
翻译批评的跨学科研究空间
《外国语》
2014(5)
三、学术交流
(一)参
序号
参会人
时 间
地 点
会议名称
承担工作
1
王 寅
7.17-19
佳木斯大学
第五届全国语言教育研讨会
主旨发言:国际学术大视野下的语言教育初探
7.23-25
黑龙江大学
第五届中西语言哲学国际研讨会暨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2014年年会
举 办
12.06
北京大学
构式语法理论与汉语构式知识库建设学术研讨会
主旨发言:从后现代哲学看构式语法:当今语言学理论之前沿
2
张 涛
12.05-07
浙江大学
Culture and U.S. Relations with China and the World
小组发言: Edgar Snow’s Red China Complex in Private Correspondence
10.24-26
大连理工大学
美国与亚太安全合作
特邀发言:孔子与中国对没文化外交
10.23-25
中国社会科学院
美国与东北亚局势
大会发言:埃德加·斯诺私人通信中的红色中国情结
7.17-19
佳木斯大学
第五届全国语言教育年会
大会发言:当代中美文化交流中的孔子
3
杨全红
4.19-20
上海大学
2014年全国应用翻译理论高层论坛
主题发言:从“2013年度十大热点”看本人之翻译研究
7.17-19
佳木斯大学
第五届全国语言教育研讨会
主持大会发言
10.17-19
青岛大学
全国翻译教学与研究论坛暨山东省国外语言学学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
钱锺书翻译思想中有“矛盾”?
10.25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市翻译学会第十二届年会
主持大会发言
11.08-10
福州大学
传统与现实——当代中外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高层论坛
小组发言:替翻译家摄特写镜头
12.11-13
海口经济学院
全国翻译研究战略论坛
主题发言:翻译研究须“小心的求证”
4
罗小云
5.30-6.01
南京大学
全国莎士比亚研讨会
参 会
10.24-26
中国人民大学
苏州校区
全国美国文学年会
参 会
5
廖七一
1.09
广州
《外国语》翻译理论研究与翻译学科建设高层论坛
主题发言:翻译批评的跨学科研究空间
10.18
华东政法大学
第二届翻译史研讨会
主题发言:晚清翻译批评话语与实践
11.08
福州大学
传统与现实——当代中外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高层论坛
主题发言:严复的翻译批评
12.11
首都师范大学
人文社科翻译研讨会
主题发言:典籍外译与接受语境
6
侯国金
11.09
福州大学
传统与现实——当代中外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高层论坛
小组发言:作品名翻译的“关联省力语效原则”
12.13
闽南师范大学
福建省外语年会
(三)校外专家讲座
序号
讲座人
时 间
题 目
主讲人简介
1
周领顺
5.15
翻译与看翻译
扬州大学教授
2
张美芳
10.23
从媒体翻译看译者的态度定位
澳门大学教授、博导
(四)中心研究员讲座
序号
讲座人
时 间
地 点
题 目
1
王 寅
4.10-15
四川师范大学
认知语言学系列讲座
5.12
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学术大视野下的语言学前沿
5.15
西安外国语大学
后现代哲学与语言学研究
5.16
吉林大学
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实践
6.25
大连外国语大学
国际学术大视野下的语言文学前沿探索
11.18-21
温州大学
构式语法系列讲座
12.3-5
中国石油大学
语言的体认观
12.26-28
河南大学
如何写学位论文
2
杨全红
3.24
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
从“2013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看本人的翻译研究
4.17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
勤苦耕笔又一年
9.26
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
求学那些事儿
10.17
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处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谈谈本人的教学与科研
10.17
中国海洋大学外语学院
钱锺书翻译思想中有“矛盾”?
3
廖七一
5.14
西安外国语大学
翻译与忠实形态
4
陈丽萍
12.9
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语义学
5
侯国金
12.5
四川理工学院
英语学用的记忆与技艺
四、人才培养
(一)授课情况
序号
姓 名
课程名称
对 象(系部班级)
周学时数
1
王 寅
语义学
语言学方向研究生
2
认知语言学
语言学方向研究生
2
2
张 涛
美国学:理论与方法
美国研究方向研究生
2
中美关系史
美国研究方向研究生
2
3
杨全红
中国译论
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研究生
2
翻译简史
翻译专业硕士方向研究生
2
翻译研究前沿
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研究生
共4学时
4
罗小云
美国文化史
英美文学方向研究生
2
20世纪美国小说
英美文学方向研究生
2
5
侯国金
语言学理论
语言学方向研究生
2
高级英语
本科生3年级
3
6
廖七一
西方译论
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研究生
2
翻译研究前沿
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研究生
共6学时
7
陈丽萍
形式语言学
语言学方向研究生
2
论文写作
本课生4年级
2
(二)学坛活动
期号
时间
题 目
主讲人
主持人
182
2月28日
传播与认知:神经传播学
赵仑教授
廖巧云
教 授
183
3月6日
时间认知中的空间隐喻
肖燕教授
姜孟教授
184
3月20日
试谈“构式语法”
任瑞娟
(2012级研究生)
姜孟教授
185
4月3日
外来词语形成的认知机制研究
刘玉梅教授
姜孟教授
186
4月15日
批评译学研究:内涵与方法
胡开宝教授
祝朝伟
教 授
187
4月16日
噪音背景对二语语音感知的影响
杨小虎教授
姜孟教授
188
4月20日
学术研究的理论、实践与方法:谈谈话语学研究的趋势
陈汝东教授
姜孟教授
189
5月8日
地方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张凤杰教授
廖巧云
教 授
190
5月15日
翻译与看翻译
周领顺教授
杨全红
教 授
191
6月12日
认知神经语言学实验设计案例解析
2012级多名研究生
姜孟教授
192
6月26日
知觉符号系统理论解析
2013级多名研究生
姜孟教授
193
9月19日
航天•语言•大脑•Who am I
赵仑教授
廖巧云
教 授
194
10月16日
Processing Construction-based Pragmatic Constraints
during Sentence Comprehension
周晓琳教授
王鲁男
副校长
195
10月16日
语言脑认知与教学
周晓琳教授
廖巧云
教 授
196
10月17日
研究生创新学习与发展(学术特别活动)
周晓琳教授
姜孟教授
197
10月23日
文本功能、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
张美芳教授
廖七一
教 授
198
11月6日
汉语句法结构语法转喻机制探析
高梦婷、曹颖(2013级研究生)
姜孟教授
199
11月13日
现代英语兼类现状研究——以《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7版)为例
王仁强教授
姜孟教授
200
11月20日
语言神经认知研究(学术特别活动)
卢植教授
姜孟教授
201
11月20日
神经认知科学视野中的语言加工与表征研究
卢植教授
姜孟教授
202
11月20日
语言研究中的同一性问题
徐盛桓教授
姜孟教授
203
12月4日
社会涉身理论解析
严颖慧
(2011级研究生)
姜孟教授
204
12月5日
On the Implicit Thematic Subject Control in Chinese Passives
何宏华教授
姜孟教授
五、奖励荣誉
序号
姓 名
成果名称
奖励等级/荣誉名称
获得时间
1
王 寅
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的互动及其转喻机制——以英语语法体和动词体为例的分析
四川外国语大学第一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2014.12
2
熊木清
“解释到发现”的认知诗学分析方法——以The Eagle为例
四川外国语大学第一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2014.12
3
罗小云
超越后现代
——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研究
四川外国语大学第一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2014.12
六、报道选登
(一)中国社科院美国所调研我校外国语文研究中心
2014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到我校外国语文研究中心调研。中心主任杨全红教授、美国研究所所长张涛教授和英美文学研究所罗小云教授接待来访专家,并与其进行了座谈和交流。
杨全红主任首先致辞,热烈欢迎社科院美国所调研组光临中心。杨主任随后回顾了外国语文研究中心的创办和发展历程,介绍了中心的机构设置、人员构成、科研项目和成果以及工作量的考核机制等,突出了中心在学校升大和申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张涛教授重点介绍了我校美国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数个发展阶段、美国研究专业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情况、近年来我校美国研究承担的各级课题、发表与出版的科研成果及其引起的学术和社会反响,简要概括了今后一段时间我校美国研究的发展思路。罗小云教授从承担的国家社科课题入手,阐述了美国文学与美国思想文化的紧密关系,探讨了美国文学在美国研究中的作用问题。
调研组赞赏我校外国语文研究中心的平台示范作用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张帆副研究员介绍了社科院美国所最近的人事和机构调整、科研模式和成果形式、研究激励机制、近期关注热点、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交流等。白玉广助理研究员则因应我校美国研究的中美文化关系侧重点,介绍了社科院美国所在社会文化领域的研究力量、研究重心和科研成果等。调研组还与外国语文研究中心专家讨论了中国文化在美传播、美国的社会问题、中美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等。
此次座谈和交流气氛热烈,探讨深入,加深了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对我校外国语文研究中心及其下设美国研究所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我校美国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外国语文研究中心美国研究所张涛教授供稿)
(二)扬州大学周领顺教授莅临我校讲学
2014年5月15日晚,扬州大学周领顺教授莅临我校川外学坛并带来一场题为“翻译与看翻译”的精彩讲座。讲座由外国语文研究中心主任杨全红教授主持,我校各类学生及慕名而来的其他院校师生参加,教室座无虚席。
讲座伊始,周教授以“可口可乐”“金利来”等是否属于翻译范畴进行提问,立刻引来大家的兴趣与思考。在此基础上,周教授就“翻译和认识的关系”“‘怎样译’与‘怎样评’的关系”“英汉之间的文采审美差异”等问题一一进行梳理与阐发。紧接着,周教授再就“翻译风格得体性”“译者自由”“译者角色”等问题发表看法。周教授的讲座,独创性与经典型兼具,趣味性与启发性兼具,不仅理论方面亮点纷呈,其在讲座中提供的参考译文亦每每让人叹服。在互动环节,听众纷纷提问,问题包括“某些大众化译例的评鉴”、“当今时髦词汇收入牛津词库”、“翻译与中文修养”等。整个讲座,气氛活跃,掌声不时响起。讲座结束后,不少学生仍意犹未尽,紧紧围绕着周教授,或提问题,或要签名,或求合照,久久不肯离去。(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研究生丰克增供稿)
(三)他很恋“家”——杨全红教授翻译研究瞥观
2014年11月8日至10日,“传统与现实——当代中外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高层论坛在福州大学举行,四川外国语大学杨全红教授应邀参加此次论坛并在分论坛宣读论文“替他们摄特写镜头——翻译家书写之尝试”。杨教授说,今年是严复诞辰160周年和林纾逝世90周年的年份,在这么一个别具意义的时间里,他本能地想到应该借此学术机会小结一下自己对翻译家的研究。
所谓“他很‘恋’家”,是说杨全红教授近年来对翻译家研究始终不离不弃,先后涉笔钱锺书、傅雷、杨绛、朱生豪、杨宪益、徐志摩、沙博理、徐光启、李之藻、王徵、蓝仁哲、林语堂、李治华、董桥、乔志高、刘绍铭、许渊冲,等等。相关成果中,一部分系刊于《英语世界》的小品文。据杨教授讲,那些“豆腐块”并不容易书写,原因之一是现有成果已然不少。为了把文章多少写出一点特色来,杨教授采纳了王佐良先生的建议,即“替他们摄特写镜头”,也就是并不面面俱到而只写翻译家之某一点或某一面。
笔者发现,相关“特写镜头”从杨教授刊于《英语世界》2014年的文章篇名中即能感知一二,诸如:《为翻译的一生——翻译家周作人先生印象》《“书痴者文必工”——翻译家罗新璋先生印象》《且爱且“傻”——翻译家李治华先生印象》《百炼成钢是方家——翻译(理论家)方梦之先生印象》《“观众器者为良匠”——翻译家董桥先生印象》《译界“高老头”——翻译家乔治高先生印象》《跟着“感觉”走——翻译家周克希先生印象》等。
除开《英语世界》等刊物,杨全红教授的翻译家研究成果主要见诸其主编或参编的一些图书,如《走近翻译大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名家 名论 名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中国翻译家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及《钱锺书译论译艺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中)等图书。(国防工业出版社编辑赵玲供稿)
(四)我最敬爱的“猴哥”
对于即将结束20多年的学生生涯踏入社会的我来说,“老师”这个词将伴随我一生,因为无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身边都需要像老师一样的人作为学习的楷模,从踏实真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身上,我收获的财富将一生受用。
身为研究生的我们,在做学问上要勤学善问,尊师重教。无私奉献的导师的谆谆教诲使我们受益终生。面对浩瀚学海,充满敬意和虔诚,治学严谨,笃学慎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不只是做研究的方法,更多的是人生哲理。身为人师,他们的生活习惯、人生经历、或是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是一本教科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让学生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发自内心,毫无做作。面对学生的提问,他们热情满满并且不厌其烦地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他们教会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要永远保持热情洋溢,激情澎湃,乐观向上,笑对生活,直面困苦。他们不断向上的人生经历和对学问的不懈追求,像前方的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是他们点燃了我们智慧的火花,播下了知识的种子,那和风细雨般的话语,荡涤了我们心灵上的尘泥,浩荡东风般的叮咛,鼓起我们前进的勇气。老师是一道彩虹,不出现在雨后,也不出现在天空,它常常出现在我们心中,鞭策着我们堂堂正正做人。他们用生命之光照亮我们人生的旅途。其实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周身散发着中华美德的老师啊!
我的好老师,研究生阶段的导师侯国金教授,是一位独特的老师,周身散发着独特智慧的老师,从distinct(独特)到distinguished(卓越)的完美蜕变诠释了他的与众不同,我对他的恩情今生难忘。侯老师把自己戏称为“猴哥”,名如其人,年过半百的他依然精神矍铄,活跃好动。初见他还是研究生复试时,当时的他身着正式上装,脚下踩一双运动鞋,如此不协调的搭配正是他的风格。他总是那么的不羁随性,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不会在意别人的目光。后来听闻学姐介绍,他就是学校鼎鼎大名的“学术怪人”,对学生要求极其苛刻,所问的问题极其刁钻,总是让人出其不意,捉摸不透,他的一举一动让人忍俊不禁。然后我便真正见识到了猴哥的“风采”:正当我准备进入考试教室的时候,侯老师走出来丢下一句“wait a minute”,踢着正步就朝卫生间的方向走去,当时我和小伙伴就惊呆了,他回来的时候依旧是踢着正步面带微笑,很绅士地让我进教室。他提问的专业问题果然不出所料,第一个是掰着手指说出至少十个语言学家的名字,第二个问题他说道:“为什么索绪尔是‘语言学之父’?我也对语言学有所贡献为什么我不能成为之父呢?”随后在二外考察环节还被要求唱了一句日语歌,不得不说他对日语,法语,德语,俄语都有所涉猎,让人钦佩。从那时起,我对侯老师的敬佩崇拜之情油然而生,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像他那样学识渊博的人。
在通过了他的“侯门弟子优选条件”考核之后,我们与侯老师签订了“师生合约”,甲方宏观上指导乙方“如何研究”、“如何当英语教师”、“如何德才兼备”、“如何防/反剽窃”。微观上是具体的专题指导,如对某学生的论文进行讨论,对某学生的教学进行点评。乙方虚心、耐心、真心、认真、刻苦地学习和钻研,除了认真听课,并修满学分以外,准备各种图书资料,每学期完成必读书目的1/5,并在“月度指导”中有所报告,在所读图书和文章上应该留下充分的读书痕迹,如旁注、点评、圈圈点点等记号。甲乙双方共同进步。从这份包含了15条细则的“合约”中不难看出“猴哥”在学术上的一丝不苟,在生活中的关怀备至,在工作中的兢兢业业。
猴哥经历坎坷,大多数学位都是在他工作之余自学获得的,从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到现在的硕士生导师,获奖无数,一路上苦读苦教,给予多少莘莘学子以教诲。课堂上,从来没听过猴哥讲中文,他说自己不会普通话,只会讲湖北方言,一口流利的英文再加上夸张的body language,深谙英式幽默的他经常给大家带来欢声笑语,和学生互动,有问有答,问题发人深省。有学生在他的课堂上玩手机,他没收了之后告诉她要想拿回手机,到他办公室背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第十八首,后来这位同学不但拿回了手机还在班里受到了猴哥的表扬,猴哥这种循循善诱的教导方式让人受益匪浅。学术上,猴哥有着极其严谨的态度,大到遣词造句小到一个标点的细节都不会放过,他布置的任务总要经过几遍的修改再修改之后才勉强符合他的要求。平时要求弟子们手舞足蹈地背诵新概念英语,因为肢体语言可以强化记忆,也有助于今后的教学。他的语言学,文学,翻译底蕴深厚,他的研究给人以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之感。生活中,猴哥的业余爱好是中国象棋,乒乓球,篮球,羽毛球和遛狗。每一项活动我们弟子都参与过,侯门弟子一起去师傅家做饭讨论学术,其乐融融。写诗歌也是他的一大爱好,他的中英文打油诗诙谐幽默,语带双关,措辞巧妙,有对生活点滴的感慨与感悟,他的诗集中有一章节是特意为自己所收养的宠物所写,可见他的爱心。透过诗歌,我们得以窥见猴哥的内心,向上向善,这是他真实的写照。
很庆幸能够成为可亲可敬可爱的猴哥的弟子,很庆幸能够成为他的教学秘书之一,很庆幸自己做的不好而经常被训去端茶送水放PPT。很感谢他如慈父般的谆谆教诲使我领会了剽窃的奥义,很感谢他能抽空听我倾诉让我很痛苦的事,很感谢他在博文楼顶给我讲道理排解抑郁。也许说出来矫情,但是他真的是位好教授,好导师,好爸爸。我们一起背课文,一起聚餐,一起唱歌,一起爬山,一起在他办公室颁发猴哥专属荣誉证书,一起逗肥肥的George(猴哥爱狗),一起去猴哥家欣赏他下厨,一起喝师母亲自酿的葡萄酒。
任何人听了他如同演讲般的语言学通识课多少都有些触动,也许谈不上激动或是震撼。猴哥说,语言学研究是他的生存方式,我瞬间发现有些东西还是可以唤醒并感动自己的心,那个叫共鸣。很感谢他在心灵上情感上的指引,这远比单纯的功利性导向强得多。
这篇文章,算是对自己研究生阶段的总结,对历史的纪念,对好老师的感恩。人生里总要有能让人看到希望的东西,它处在金字塔的最顶端,你愿意为它改变自己,升华自己。(马波供稿,该文获第五届重庆市研究生“创新·实践”杯征文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