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重要通知 更多>>

“川外书院·求真学术讲坛”认知语言学第十五讲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10-20 访问次数:


 

2025101619点,由外国语文研究中心和英语学院联合主办的“川外书院·求真学术讲坛”认知语言学系列第十五讲在博文楼六楼学术报告厅举行。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张翼教授应邀作题为“人工智能视域下的语言研究”的学术报告。讲座由外国语文研究中心吴淑琼教授主持,马武林教授、刘兴兵教授、王天翼教授、众多青年教师及硕博士研究生到场聆听

张翼教授的报告围绕“人工智能的语言、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研究、何为人工智能、余论”四个主题板块层层展开。张教授首先梳理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与语言模型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大语言模型通过类脑多层神经网络和注意力机制对大规模语料进行“完形填空”式训练,以最终达到理解并生成语言的目标。围绕“理解”的本质,张教授强调人类语言理解以“形式-意义配对”为前提,而大语言模型则主要局限于“语言世界”,缺乏与“现实世界”的直接映射。这一差异引出“大语言模型是否真正理解语言”的开放性问题,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形式和意义的关系。

随后,张教授结合多项研究实例,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生成语言的特征以及其创造力的边界与机制。一是在AI创作“蚂蚁击沉航母”的科幻短篇中,大语言模型借助远时空设定与特定语义前提,为“不可能事件”赋予逻辑自洽的叙事基础,从而实现可能世界的构建,表现出创造性与模仿性。二是在“以特朗普风格讲解数学原理”的案例中,AI展现出语言风格迁移与角色扮演能力。三是在新闻摘要生成任务中,张教授指出AI面临版权和事实核查等现实议题,提醒人们警惕模型“幻觉”带来的潜在风险。四是从人工智能隐喻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月球车玉兔”“AI妈妈”等隐喻在话语中如何建构现实,以及它们所反映的人与人工智能的异化关系。 


 

在阐释何为人工智能时,张教授指出,智能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堆砌,更关键的是能在不同情境中灵活选择适当的策略和视角来处理问题。通过对比语言与棋类游戏,张教授指出二者皆具备“规则性”与“目的性”。他以“摩拉维克悖论”作结,指出人类认为简单的事(如行走、抓握)对机器反而困难,而人类认为复杂的事(如运算、下棋)对机器却相对容易,这提示我们需重新评估人机各自的优势。最后,张教授介绍了人工智能赋能学术写作的多种方式,如选题、资料检索、结构搭建与语言润色等。他强调,应明确人工智能使用的边界与规范,重视事实核验、引文标注和版权合规,并关注技术门槛与能耗问题,以推动负责任、可持续的智能应用。

在互动环节,张翼教授与在场师生就学术写作规范与大模型辅助、构式网络的小模型训练可行性、具身体验对感知动词使用的影响、AI幻觉的成因与评估等话题展开了热烈交流。张翼教授逐一回应,并鼓励大家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语言研究的交叉前沿,训练“本地化、垂直化”小模型的研究应用,以解决具体语言学问题。

讲座最后,吴淑琼教授对张翼教授的精彩报告表示衷心感谢。她指出,本场讲座视野宏阔、逻辑严密、案例生动,不仅拓展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边界,也为人工智能与语言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范式。与会师生纷纷表示深受启发,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