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重要通知 更多>>

“川外书院·求真学术讲坛”翻译研究第四讲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10-22 访问次数:


2025年10月16日,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中心主任、世界翻译教育联盟常务理事徐彬教授应我校外国语文研究中心与德语学院邀请,为全校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图书翻译中的AI增强翻译探索》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我校DTI博士生导师、外国语文研究中心研究员姜淑芹教授主持,吸引了众多师生参加。


讲座伊始,徐彬教授指出当前翻译工作已进入“人机共生”的新阶段,人工智能并非简单的辅助工具,而是与译者深度融合、共同完成翻译任务的重要伙伴。徐教授结合自身翻译实践经历,通过多个具体案例,系统阐释了AI在科普类图书翻译中的实用价值。在知识补充层面,AI可快速提供多语种支持与专业背景信息,例如精准解析阿拉伯语“al-masur”人名含义、追溯粒子“夸克”名称源自詹姆斯·乔伊斯作品的科学史背景;在事实纠错层面,AI能主动修正原文错误,如将历史文本中“格拉纳达陷落于1496年”更正为符合史实的1492年;在跨文化处理层面,AI可深入分析“Vulcan星(罗马火神)译为祝融星(中国火神)”的文化适配性,辅助生成兼顾中外文化背景的译者注;在逻辑优化层面,针对《时间简史》中“星系距离测量”“夜空为何是黑的”等表述模糊问题,AI能补充科学逻辑链条,帮助译者改进译文准确性;在语言润色层面,AI可协助去除“翻译腔”,如重构《时间简史》中“光是从它的非常远的部分来”这类生硬表达,使其更符合中文流畅语境。


同时,徐彬教授也客观指出AI的局限性:在事实核查中可能出现疏漏,如误将天文学家“James Challis”写为“George Challis”;在译文评价时存在“讨好型人格”,难以直指核心问题;对复杂幽默语境的理解仍有不足,如未能领会《万物简史》中“地质学家用石头当镇纸”的隐性笑点。他强调,译者需保持严谨态度,既要善用AI提升效率,也要通过自身知识积累与经验判断,弥补AI的短板。

讲座尾声,主持人姜淑芹教授以 “小、大、广” 三个关键字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精辟点评。她指出,徐彬教授的分享是“以小见大、由广赋能”的生动体现,他以严谨的探索精神深挖每个翻译问题背后的知识内核与逻辑链条,这份对细节的执着与学术的审慎,尽显大学者风范;同时,徐教授始终以广博的情怀将 AI 增强翻译的实践经验、科学知识的翻译技巧广泛推广,既为译者提供了可落地的方法,也为知识传播搭建了桥梁,其学术视野与分享精神令人钦佩。在互动环节,徐彬教授与现场师生进一步展开了深入交流。此次讲座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为我校师生提供了AI时代图书翻译的新方法、新思路,对推动我校翻译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创新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