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重要通知 更多>>

“川外书院·求真学术讲坛”认知语言学第十四讲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4-27 访问次数:


2025423日晚上7点,由外国语文研究中心主办的“川外书院·求真学术讲坛”认知语言学系列第十四讲在博文楼六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特邀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张辉教授为我校师生作题为“立场与立场表达:批评认知语言学视角”的学术报告 。讲座由外国语文研究中心吴淑琼教授主持,苏杭教授、刘兴兵教授、邓宇教授等众多师生参与了此次学术活动。

张辉教授的讲座主要从批评认知语言学的起源与基本原则、立场与立场表达模型、立场表达的话语策略与话语目的等内容展开。张教授首先详细介绍了批评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脉络,指出批评认知语言学是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研究的融合,不仅反映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社会转向”,同时也体现了批评话语研究的“认知转向”。张教授深入解析了批评认知语言学的七个基本原则和核心特征,包括话语的辨证法,对话性,权力、意识形态和合法化,普遍性,符号性论点,百科全书性论点以及涉身性;并指出其中的前三个原则与立场和立场表达密切相关,立场与立场表达是批评认知语言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张辉教授作学术讲座)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张辉教授基于立场三角模型(Stance triangle)和立场表达模式(Stancetaking model),结合生动案例与他们团队的研究成果,细致阐释了立场的本质和内涵。在批评认知语言学的视域下,立场主体具有实施者、作者和当事者三种话语角色。立场表达可细分为言语事件、叙事事件和承诺事件三类话语事件,并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评估层面,即关于叙事事件中实施者操纵的人物之间的一系列关系;连接层面,即言语事件的操纵;以及投入层面,即说话者对立场表达命题的把握程度与确信程度。张教授指出,立场兼具主观性与主体间性特征,在研究立场与立场表达时不仅需要考察主观性的层面,更要关注主体间性特征,通过探究立场表达的主体间性才能更深刻地洞察其本质与内涵。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张教授进一步探讨了立场表达的话语策略和话语目的。张辉教授认为,在立场表达中,说写者通过言据性和认识情态等语言资源努力在话语中进行“认识控制”,并形成认识合法化策略(epistemic legitimization strategies),以克服或降低听读者的认识警戒,达到说服听读者的目的。最后,他建议并强调,未来相关研究可采用语料库语言学和心理学实验等方法,探讨听读者对立场表达的反映和接受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立场表达的实际效果。



(张辉教授讲解心理实验法)



(吴淑琼教授点评)

讲座尾声,张教授和在场师生围绕语料库和心理实验相结合的三角验证法、批评认知语言学的实践应用、和谐话语分析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张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对各类专业问题给予了详尽而严谨的解答。此外,张教授就认知语言学未来的发展作出了展望,希望大家重视并拥抱实证研究范式,努力拓展研究的前沿边界,推动理论创新。吴淑琼教授对张教授的精彩报告表示衷心感谢,并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她指出,张辉教授的讲座内容系统详实,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展现出研究的开放性、前沿性和现实性,为认知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与会师生普遍认为,张辉教授的讲座立足学术前沿,见解独到,极具启发性。最后,讲座在全体与会者的热烈掌声中结束。

/文:外国语文研究中心